銀行金融小額週轉與民營經濟發展

來源: 週轉     發佈時間: 2010/5/25 下午 05:35:42    返回  打印
小額週轉,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憲法規定:“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製經濟的補充”;後來黨的十五大提出了“非公有製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到了十六大,又進一步提出“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
小額週轉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憲法規定:“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製經濟的補充”;後來黨的十五大提出了“非公有製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到了十六大,又進一步提出“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由此可見,民營經濟的出現和發展符合社會客觀的規律,帶有歷史必然性。短短三十幾年中,中國民營經濟伴隨著金融體系的發展,尤其是在銀行小額週轉的鼎立支持之下,已充分顯示了獨特的生機和活力,成為市場經濟中最活躍的主體部分之一,在經濟總量、國家稅收、對外貿易、勞動就業、公益事業等方面越發顯示出重要地位,可謂是強勁崛起、優勢顯現,蓄勢待發、備受關注!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民營經濟就是中國的市場經濟的急先鋒,並且是中國經濟的活力源。在這種新的濟形勢下,過去對民營經濟發展功勳卓著的銀行小額週轉該朝哪個方向走,該如何更好地為民企提供金融支持,並求得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是一個值得探索的重要課題。

民營經濟將在未來的中國經濟增長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並必將成為銀行釋放小額週轉資金的主陣地。這主要是基於以下幾點原因:

1、這是金融業乃至銀行業競爭的必然選擇。中國實行金融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後,國有銀行由專業銀行向商業銀行轉軌,並湧現了一批新興的股份制銀行,入世後,外資銀行又紛紛登陸中國,同時許多公有製集體企業也完成向民營經濟的過渡,在民營企業走過了多年的歷程中,黨和國家的政策逐漸明確和完善起來,經過多年的競爭,優質大客戶均已“搶光”,民營經濟成為眾多銀行追逐的焦點。例如:花旗銀行從“根植中國”的長期戰略出發,和“新風險投資”合作,扶持中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定位於中國的中小型民營企業;匯豐銀行、東亞銀行表示“不會歧視企業規模而會一樣提供優質服務”。由此,今後各級銀行機構都會為了打開中國中小民營企業這座尚未完全挖掘的金礦,把競爭集中於這一點爭奪之上。

2、這是資金趨向先進性企業製度進行流動的必然傾向。在中國,民企的產權是相對清晰的,所有權和控制權都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對企業的管理由粗到細、由被動到主動,環環緊扣。由於體制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多年來的情況表明,絕大多數私營業主的人生價值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主要是為了實現自身的價值,對社會的貢獻。所以,民企特別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千方百計提高自身素質,不斷開拓市場,研發新品,尋找出路成了它們的天性,其發展潛力是其它所有製形式所無法比擬的。

3、這是社會發展過程中資金供需平衡的必然機制。銀行集聚資金的大量增加和民營經濟不斷發展所形成的資金的短缺客觀上使兩者緊緊聯繫到了一起。不管你把融資理財渠道拓得多寬,國債、股市、基金、保險等等,老百姓對銀行儲蓄的熱情仍保持了相當的溫度,存款保持了較高速度的增長。為合理利用這些資金,達到最優的利用效率,實現最大的經營效益,銀行尋找資金出路成為當務之急。而目前大多數民營企業尚缺乏大企業諸如上市融資、發行債券等融資渠道,向銀行伸手成為必然的選擇。

因此,民營經濟必將成為銀行釋放小額週轉資金的主陣地。當然,理論證實和實際操作之間還是具有不少差距的。當前銀行界對於民營企業進行金融支持還面臨著如下的一些困難和問題:

1、從銀行內部機制特點來看:銀行機構自我約束和自我發展的內在機制存在“局限性”。

一是金融服務品種少、層次低,創新能力不強,沒有充分發揮金融機構的信息、資金、管理等優勢。銀行經營業務單一,貸款投入比重過大,而且小額週轉過度集中,中間業務發展緩慢。

二是不良資產佔比仍然較高,化解難度越來越大,制約了自身發展,也影響了對民營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

三是管理方式不適應,業務發展定位不准,不能有效地融入地方經濟,難以適應不同市場主體的要求。銀行評級和小額週轉准入規則使用同一標準,小額週轉准入政策一刀切,沒有根據地域、區域、行業和客戶的特點與差異進行細分,使一些優良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客戶被拒之門外;小額週轉程序繁瑣,嚴格慎密的貸款操作規程,難免成為企業辦理小額週轉業務的“枷鎖”,進一步拉大了銀行與民營企業在小額週轉供求上的體制差異。

四是過多受到地方政府經濟決策影響。很多地方政府具有多變性和目標的多重性。在市場經濟制度尚未建立的地區,政府對金融資源的開發和配置進行決策時,往往是把市場機制排斥在外的。政府經濟決策一統天下,區域內的銀行金融資源在政府的干預下,基本圍繞政府的經濟目標和任期內的政績進行配置,經濟目標往往缺乏科學性和中長期的連續性,使該區域內的金融資源長期處於紊亂的配置狀態,忽視中小民營企業的小額週轉需求,銀行機構由一個以自主發展和盈利為目的的主體,變成一個承擔實現某項目任務的載體,在地方政府“ 必須”或“應該”支持型某個產業的“政策指導干預”下,有限的金融資源被迫流入一些效益不佳、前景不明的企業,金融資源效率低下也在所難免。

2、從民營企業的內外環境來看:企業的生存發展還存在“先天不足”。

  一是民營企業信用環境脆弱。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信用是維持社會發展的細胞,它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雖然在整個社會信用環境的強大攻勢下,民營企業說話越來越算數,信用不斷提高,但因其是建立在少貸小用的基礎上的,傳統銀行業即使看到了希望,但實際運作情況卻大相徑庭,對民營企業依然半信半疑。因為一些民營企業存在下列問題:企業財務數據失真,財務管理制度不規範,存在著幾套財務報表,為了偷稅逃稅在給稅務部門報送的報表中壓低收入和利潤,為了貸款方便在銀行的報表中虛增銷售和利潤,企業法人個人品德低下,缺乏信用觀念,通過各種方式逃廢金融債務,轉移銀行小額週轉資產。

二是民營企業小額週轉資金有效需求不足。民營企業規模大多偏小,信用度極低,很難滿足放貸的條件。雖然大多數企業對小額週轉資金十分渴求,但是真正能夠達到商業銀行統一的評級制度和風險控制辦法標準的企業和項目卻不多,尤其是中小企業,規模小、效益低、管理水平不高、信用等級低,很難滿足銀行放貸的條件,造成企業急需貸款但條件不具備,而銀行有小額週轉資金找不到好的企業和項目。

  三是民營企業發展不平衡。部分企業由於受管理、經營、市場、機制等方面的原因制約,項目與產業政策不相吻合,貸款准入遇阻,特別是由於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有許多中小企業項目貸款在當地可能是較好的項目,但到全省甚至全國綜合考評,有可能成為不支持項目,從而影響了對該企業的小額週轉支持。

大投入大產出,小投入小產出,不投入沒產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地方經濟的繁榮、社會事業的和諧、各類企業的成長,都離不開銀行部門乃至金融部門的大力支持。為此,當前民營企業急需銀行在支持發展過程中改變觀念誤區,正確認識民營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創新經營理念和經營方法。

1、進一步強化和完善對民營經濟的金融服務體系。

銀行部門要充分認識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實小額週轉管理和小額週轉服務。民企也需要銀行適當參與企業經營管理,充分發揮在網點、資金、技術、管理、信息等方面的優勢,真正把民營經濟作為小額週轉服務的主體。比如及時完善小額週轉授信制度,根據民營企業經營的特點,合理確定小額週轉款審批權限,減少貸款審批環節,提高工作效率。對有市場前景、信譽良好、有還本付息能力的民營企業,適當擴大授信額度,試辦非全額擔保貸款。在強調防範風險、明確責任的同時,對相應的貸款要實事求是地提出質量要求。

2、進一步改進針對民營企業的小額週轉工作方法。

希望銀行部門實是就是的調查研究民營企業發展狀況,認真分析民營企業的小額週轉需求狀況,與民營企業建立穩定的聯繫制度,合理的依據企業用款總量、進度和發展需求,及時足額解決民營企業的合理貸款需求。在實行民營企業信用等級評定制度過程中,建立健全民營企業小額週轉評估、審批和貸款制度,對較高級別民營企業貸款實行優先、利息優惠、條件從寬的政策,從而將民營企業資信與民營企業經營者個人信用相結合發放貸款,引導金融環境的良性發展。另一方面應該積極研究開發適應民營企業發展的小額週轉品種,拓寬支持民營經濟的小額週轉方式。對各民營企業要區別對待,可採取信用、質押、有效資產抵押、擔保聯保等方式發放貸款。

3、進一步突出支持重點,加大支持民企發展的力度。

有一些類型的民營企業特別需要也應該得到銀行的小額週轉支持。首先,對具有良好市場前景的高新技術產品和專利產品的項目的科技型民營,對積極運用高新技術成果進行技術改造的民營企業,只要還款有保障,銀行都應該積極發放貸款支持,要改變現行的對科技開發貸款、技術改造貸款、流動資金貸款分別評審、發放的模式。其次,銀行也應該支持再就業安置工作。對有能力吸納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民營經濟組織,應該積極發放小額貸款,小額貸款的評估、審批、擔保方式可適當簡化、靈活。再次,對為大中型企業生產配件或提供加工、營銷等配套服務的民營企業,只要有大中型企業的生產訂單、合作協議或有效委託合同,大中型企業有擔保或還款承諾,銀行貸款條件應該適當放寬,適當簡化審貸手續。

記得鄧小平同誌曾說:“金融很重要,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著棋活,全盤皆活。”他一語中的地指出了金融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當前,我們國家正處於發展提速、經濟提升的有利時期,不論是民營企業,還是金融機構都應該緊緊抓住這一難得機遇,進一步增強投入意識,共同搭建一個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平台,為民營企業融資和銀行拓展金融服務開闢一個更加便捷的通道,以實現金融資本與企業需求的有效對接,不斷提高民營企業與現代金融的融合度,進一步營造出良好的金融安全環境,互相支持,密切合作,共謀新發展,再創新輝煌。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