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信貸“偷渡”引發監管層注意或遭全面監管

來源: 週轉     發佈時間: 2010/3/30 下午 05:31:20    返回  打印
銀行信貸,轉入2010年,在銀行信貸總量縮減的壓力下,一些在信貸寬鬆環境下少見的信貸資產騰挪術正在越來越多地浮出水面。而這可能正在引發監管層的注意。
銀行信貸轉入2010年,在銀行信貸總量縮減的壓力下,一些在信貸寬鬆環境下少見的信貸資產騰挪術正在越來越多地浮出水面。而這可能正在引發監管層的注意。

根據本報記者的調查,目前部分股份製商業銀行在對現有資產結構的調整過程中,常常通過信貸資產轉讓的形式賣掉不想持有的存量信貸資產,從而獲得新的額度發放貸款,這其中尤以城商行、農商行接納股份制銀行信貸資產為代表。而這無疑等於將信貸風險進行了轉移而不是消減。
一位接近監管部門的人士告訴本報記者,目前監管政策只是關注到了五大行以及全國性的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依舊歸地方銀監局監管,存在一定的監管空隙,所以兩者接受股份制銀行信貸資產的情況屢禁不止。

不過,“據我了解,銀監會很有可能在近期會有針對城商行的監管政策下來,包括城商行對地方政府項目的信貸風險監管。” 上述人士對本報記者透露。

  內外騰挪

記者調查得知,對於銀行而言,目前信貸騰挪的方式大致分三種,一是通過信託放掉潛在的新增信貸資產。因為項目與資金都是銀行提前匹配好的,所以信託貸款只起一個通道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通過信託打包賣存量信貸資產的理財產品,已經被銀監會的111號文(即2009年12月14日銀監會下發的《進一步規範銀信合作有關事項的通知》)叫停。

二是把存量信貸資產賣給城商行、農商行。一些放貸壓力大的全國性股份制銀行會將部分存量信貸資產賣給中小銀行,達到信貸優化、騰挪目的。

三是通過調整銀行內部業務結構比例來達到多放貸款的目的,盡量壓縮票據融資比例,將多出來的額度補充到中長期信貸業務或者少量的一般性業務中,但因為票據多是短期,多為6個月,因此去年餘存下來的票據融資可供壓縮的餘地將會越來越小。

而落到具體銀行身上,騰挪的表現則稍有區別。一位股份制銀行高管告訴記者,包括國開行在內的五大行因為政策配合性要求更高,在放貸速度與增量上控制得比較好,一般不存在信貸騰挪的做法,“主要是一些股份制銀行在暗箱操作。”上述銀行高管告訴本報記者。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銀行在內部也有意在結構上進行資產騰挪以擴大放貸空間。根據央行近日發布的2月份信貸報告顯示,當月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7001億元,同比少增3714億元,但是,報告也顯示,該月新增票據融資4870億元,同比卻減少1744億元。
回到列表